「人性」是文學作品永恆的主題,多少年來,作家們藉著不同的經典闡述自己對人性是善是惡的看法。當中被視為對人性抱有最悲觀看法的英國作家威廉·高汀 ( William Golding ) ,其代表作《蒼蠅王》( Lord of the Flies ) 可說是把「性惡論」推向極致。
只有小孩的故事
故事講述一群只有六至十二歲左右的小孩,因逃避戰亂登上一架飛機,可是飛行途中發生意外,令飛機在太平洋一個無人小島墜落,機上所有成年人罹難,孩子們要在沒有成年人的情況下建立群體和秩序,合作向外界求救,最終卻因為權力和意見相左,演化成暴力衝突,上演一場野蠻的殺戮。
在高汀筆下這座島嶼充滿大自然之美,清澈的河水、茂盛的樹林、壯觀的岩壁、豐富的樹果,就像一個世外桃園,孩子們最初流落這個美麗的荒島時,知道沒有成年人的管束,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樂,都顯得十分雀躍,但隨著後來面對的問題愈來愈多,彼此間的矛盾加劇,小島的美麗與人性的醜惡產生強烈對比,小島變成孩子互相撕殺的戰場,最後放火燒島的一幕更把它變成人間煉獄。
《蒼蠅王》中幾位要角的性格和形象鮮明,對事物的優次有所不同,故事中的矛盾就是由此產生。主角拉爾夫 ( Ralph ) 是第一個登場的人物,他因為發現「海螺」 ( The Conch ) ,並利用它召集其他孩子,因而受到孩子們的信任和尊敬,被推舉為領袖。為了離開小島,視察完四周後,拉爾夫第一個決定就是要生火,希望利用煙來吸引途經小島的船隻,從而獲救。
「火」的象徵意義
「火」是一個很重要的象徵,貫穿了整部小說,甚致引發接下來的衝突。一般認為人類開始懂得用火,被視為文明的開端,火除了令我們可以烤熟食物,吸收更多營養和減低中毒、生病的風險,同時令人類在夜黑時段得到更大保護。《蒼蠅王》中初期,火可被視為理性、文明的象徵,這也代表著一直希望好好守護火堆的拉爾夫代表著文明和理性,他希望在小島中建立規則和秩序,包括建茅屋、規定拿著海螺才可發言、要求大家在特定地點大小便等,直至故事結束,他都沒有忘記要離開小島、返回文明社會的目標。
與拉爾夫對立的,則是樂團隊長--後來成為獵手們之首領的傑克 ( Jack Merridew ) 。故事最初傑克也服膺拉爾夫的領袖地位,但隨著時間推移,兩人逐漸出現分歧,當中主要在對守護火堆和打獵的重要性有不同意見。
文明與野蠻的衝突
故事中的拉爾夫多數都會留在明亮的海邊,傑克則喜歡在幽暗的森林活動,光明和黑暗的對比除了暗示兩人的性格外,同時反映了兩人的在行動上的取態,傑克一直喜愛打獵,有次更因打獵沒有盡好責任看守火堆,導致大家錯失獲救的機會。
相對於生火為了獲救,打獵的目的只是單純為了滿足口慾,代表著原始和野蠻,隨著在打獵中得到殺戮的快感,傑克也漸漸與文明理性脫勾,變得愈來愈趨向野蠻和暴力,故事的尾段他所率領的獵手更刻意把臉塗污、不修邊幅,完全變成拉爾夫口中的「野人」,只懂訴諸暴力,甚至對其他人痛下殺手。
《蒼蠅王》對於人性的黑暗、悲觀論十分震憾,高汀巧妙地把故事的舞台放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闡述脫離文明社會中法律、主流價值觀、公權力等束縛後,人還是否可以保持理性和秩序,在高汀眼中,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利用小孩反而最真實的「人性」
他特意把角色安排在一班孩子們身上,一般來說,我們提起孩子,都會聯想到樂天、天真、真誠、純品,認為他們比飽歷風霜的成年人善良。不過,《蒼蠅王》中的孩子最後卻走上一條暴力和野蠻的道路,甚至比成年人間的殺戮更加直接、殘忍,這反映了高汀對於「人性本惡」的核心思想,因為孩子社會化的程度肯定比成年人低,更加貼近人的本性。
《蒼蠅王》與那些同樣訴說著「人性本惡」的後繼作品不同,例如同樣以孩子間的殺戮為主題的《飢餓遊戲》系列,裡面成年人的參與度十分高,更多的情況是孩子們受到成年人的擺佈而進行互相殘殺,但《蒼蠅王》中的孩子們基本上都是按自己的意願來行動,這種惡和暴力更加純粹和原始。
理性的制衡失效
在高汀眼中,人性中的惡和暴力並不是沒有制衡,理性就是重要的法寶,可惜兩者較勁之下,在失去文明的支持下,後者很容易被擊倒。
除了拉爾夫外,小豬 ( Piggy ) 是另一位理性的代表,他頭腦聰明,但體格潺弱,這在代表暴力的傑克面前特別明顯。傑克的獵手們因打獵而失職 ( 沒有看管火堆 ) ,面對他人 ( 包括小豬 ) 的質疑和指責,傑克最後老羞成怒,出手打小豬,這幕描繪了面對暴力 ( 傑克 ) 時,理性 ( 小豬 ) 是如何不堪一擊,這可算是故事中理性被暴力壓倒的第一步。
但要數到兩者完全脫勾,暴力、野性不再受到理性、文明所制約,則要數到傑克的出走。
恐懼成導火線
故事中段小島出現一段「怪獸」謠言,令一眾小孩陷入恐慌,拉爾夫、傑克和羅傑 ( Roger ) 組成小組探索,誤把一名空軍機師的屍體當成怪獸,令恐慌加劇,導致傑克的出走。
自此傑克帶走了大部分大孩子轉移陣地,進行以狩獵為主的團體生活,這個群體完全沒有民主成份和規矩制約 ( 拉爾夫最初的領袖身份是由孩子間投票選出,後來也制定多項規則 ) ,成了傑克的一言堂,被拉爾夫稱作「野人們」。
這段反映在恐慌下,理性無法再壓抑著野性,最後這個野人暴力團更勢力愈來愈大,反噬原有的社區,象徵暴力破壞文明。
後來,勇敢冷靜的西蒙 ( Simon ) 在誤打誤撞下被當成怪獸,在孩子間的圍毆下被打死,成為首位在暴力下被奪去性命,再到小豬連同海螺一同墮崖,象徵理性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倒下。
「哪個比較好?是法律和得救好?還是打獵和破壞好?」[註1]
《蒼蠅王》P.244
這裡不得不佩服高汀的處理,理性退場被野性、暴力取代並不是一步到位,文明是慢慢地被蠶食,這代表在過程中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制止和逆轉,但當人被恐懼包圍後,就很難再作理性的判斷,最終只有被人性中的陰暗面支配。
人才是最可怖
「恐懼」是其中一個讓人扔掉理性的因素,故事中的恐懼是由那隻不明不白的「怪獸」引起,雖然拉爾夫和小豬一直不相信怪獸存在,但最後也屈服於恐懼中。唯獨西蒙對此抱有懷疑,並鼓起勇氣去查明真相,發現怪獸只是一名機師的屍體。
當有人討論小島有怪獸時,西蒙第一個提出怪獸可能就是自己,因為他意識到人才是最可怕的東西。
「我想說的是……也許怪獸就是我們自己。」
《蒼蠅王》P.116
人類保留了作為動物的天性 ( 恐懼、嗜血、暴力 ) ,就連其他動物沒有的劣根性人也有,基督教把這些人獨有的缺點歸類為「七宗罪」[註2],套用現代的用語就是「人性」。西蒙了解到人性的缺陷,所以認為人才是最可怕的「怪獸」。
書中除了西蒙外,每一個角色都有各自明顯的陰暗面,傑克和羅傑等獵手的兇殘是顯然易見,即使是最聰明的小豬,面對傑克的進逼也會流露出憤怒和不滿,至於拉爾夫和其他大孩子一樣,也是喜歡拿小豬來開玩笑,在言語上欺負對方,不論是誰,人們始終保留了人性的陰暗面,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
拉爾夫轉過身,不情願地笑了笑。小豬真是個討厭鬼,又胖,又有氣喘,再加上他務實的想法,實在很無趣。但有件事很有趣,就是取笑他,即使不是有意的。
《蒼蠅王》P.84
小島外的世界——成年人的暴力
故事的最後,隨著那場小島大火,終於有艘軍艦登陸,拯救一眾生還的孩子,不過,這種救贖仍然離不開整部小說對於人性暴力的命題,軍艦象徵著成年人的戰爭,與故事開首爆發戰爭的背景互相呼應,暗示著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同樣充滿暴力,不論是小島內外的世界,其實也相差無幾。
我時時再想,傑克他們發現軍艦時終於停止追殺,某程度上只是屈服於更強的武力,如果故事結局發現小孩的一艘漁船或民用船隻,已經成為野人的獵手們會否繼續獸性大發,連成年人也不放過呢?
全書唯一不足?
最後一定要提的是,整部《蒼蠅王》都沒有一個女性角色出現,小島上的孩子全部都是男孩,雖然如此,也不難想像如果小島上有女孩,在初踏入青春期階段下,變得野蠻暴力的傑克等人,於失去文明的枷鎖下,會如何對待女性——很大機會對她們施暴和虐待,或許高汀考慮了出版、傳播上的需要,刻意把女性排除在故事中,以免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和殘忍,又或者他是想到當時的世界大戰主要是男性參與,故小島上的戰場也只容納男性參與。
註1:原文為「Which is better — to have laws and agree, or to hunt and kill?」
註 2 :傲慢 ( Pride ) 、貪婪 ( Greed ) 、色慾 ( Lust ) 、嫉妒 ( Envy ) 、暴食 ( Gluttony ) 、憤怒 ( Wrath ) 及怠惰 ( Sloth ) 。
博客來上以 9 折選購《蒼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