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禍》——中共倒台將引起世界災難?

Spread the support

在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黃禍」 ( Yellow Peril ) 恐懼,所謂的「黃禍」即亞洲對西方世界的威脅。這種觀點帶有明顯的種族主義,有趣的是,中國作家王力雄把這個西方想像的威脅,以小說形式,詳細並具體地呈現出來。

《黃禍》於 1991 年出版,講述當時的中國未能走出「六四」陰霾,國內示威不斷,同一時間黃河爆發水災,共產黨內部出現矛盾,一系列權力鬥爭下,總書記被暗殺,導致內戰爆發。在王力維的設想下,分裂下的中國,南方沿海較發達地區先行宣佈自治與中央政府對抗,台灣政府以「自願軍」名義加入協助,中共政府決定使用核武攻擊台灣,台灣特工潛入中國大陸爭奪核武控制權並使用反制,令中國陷入「核內戰」。

與此同時,美、俄兩強一方面擔心核戰會波及其他地區,一方面想加強於中國的影響力,決定以核彈摧毀中國所有核武設施,令中國變成一遍頹垣敗瓦,一番操作過後,數以億計的難民從不同的方向離開中國,進入其他國家,造成壓力。此外,美、俄的軍事行動中走漏了一艘核潛艇,經過一輪報復、誤判、攻擊,最終引致兩國互相使用核武攻擊對方,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全球隨即陷入「核冬天」。

Pixabay / pexels

《黃禍》第一個令我反思的地方,這種不顧一切的權力鬥爭,是否只會發生在中國?回想其他國家的權力鬥爭,即使面臨國家土崩瓦解,最終都會避免大規模傷亡,例如 1991 年蘇聯的解體,幾乎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既然如此,為何王力雄認為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權鬥會上升至不顧一切的局面?

故事中的核戰源於中央政府向台灣發射第一枚核彈,軍隊的實際領導人王鋒認為,這個行動只是對自己國民的攻擊,而非攻擊他國,故不受《核協定》約束,小說中他作出決定時非常淡然,而身邊支持相關決定的人也沒有太大猶豫——雖然明知核彈將造成數以十萬計的同族平民死亡。或許因為中國長久以來都是人口大國,這種草菅人命、僅把人民視為生產力的觀念一直植根於歷代的當權者當中,又或者王力維認為中國人為了自身利益和權力,會不惜一切打倒敵人,包括所謂的同胞。

在缺乏民主經驗,以及人權概念的中國,王力維這種假設可能真的會成立,對比當下中國的處境,中國人似乎對於傷害同胞並不以為然,例如傳出虐待和販賣人口的「 KK 園區」,就是由中國人主導下壓逼中國人的例子,甚至放至政權層面,這種說法似乎也說得通。

Magda Ehlers / pexels

這次我閱讀的版本並非王力維 1991 年出版的原版,而是經過刪改的「新世紀版」。王力維表示,新版本中把不少中國政治色彩和現象褪去,加強故事情和節奏,更似一本小說。雖然如此,但這部作品對於中國的批判仍然是非常強烈,特別是它把中國共產黨高層的權鬥,與西方文明一直懼怕「黃禍」連上,看似只是中國內部的矛盾,卻能觸發整個世界的毀滅,無疑是把中國置於「世界禍患」的位置,稍有改變都可以對世界有災難性的影響。

值得留意的是,故事中對中國的描述集中於高層人士,對中國平民的描寫不多,但在僅有的篇幅中,王力維筆下的中國平民很多都是有基本素養,即使不是溫文爾雅,至少也是心地善良,以難民身份進入他國,也是井然有序,與今天被形容為「蝗蟲」大相逕庭,不過,這種氣質風範在其後的「核冬天」後蕩然無存。

小說開首的視角非常宏觀,抽離地球之內,由外太空的視角觀察這個藍色星體,結局則相反,由在緊急關頭仍然能保持理性和理想主義的中國人陳盼出發,從她的視角出發,穿透地球奔向宇宙,指出人類在地球建立的所有都已死亡,只有地球之外才能重生,藉以表達她對人類文明的失望。

陳盼久久地凝視著天空。
均勻完整的黑色天空出現了一道縫隙,很淡,不是很長時間凝視不能辨別。然而死亡的天空卻被這縫隙描出了一線生機。透過縫隙,似乎能看見無限高遠,一直看到天盡頭。
她在無比的安詳中感到自己越來越輕,越來越輕。
那是靈魂的飛翔。一切退隱消失,不斷地上升,上升,穿過那條死亡天空裂開的縫隙,進入另一個陽光閃耀、溫暖生命的宇宙……

《黃禍》(新世紀版)P.464
Pixabay / pexels

故事中陳盼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她對人類的未來、文明、理性有盼望,即使在「核冬天」下,生存也成了奢望,她仍然保持著理性和道德規範。

「理性」是建立人類現代文明的關鍵,王力維在《黃禍》中,道出對理性的質疑:

樂觀主義者總是相信人類理性,我卻對此深表懷疑。《黃禍》中的每個角色都在盡力進行理性選擇,最終卻是完全失去理性的結局。

《黃禍》(新世紀版)P.7

所謂「理性」,其實就是拋開感性和情緒,純粹按客觀條件作出思考和決定。從王鋒決定向台北發射核彈、中國南部諸省選擇自治、石戈的國民移出中國計劃、甚至聯合國「解除中國核威力」的方案,全部都是建立於理性之上——按自己的利益出發,不考慮他人感受,計劃者都可以自圓其說。

不過,正是這些人的「理性決定」導致最終的「核冬天」世紀災難。

Pixabay / pexels

當人們純粹以理性角度來思考,往往會帶來思考上的盲點,很多時候,理性最終導向「利己」。在王鋒的角度,他之目的是維持鞏固個人權力,維持北京政府的統治,台灣國民的生死對他來說並不重要,相反,在台灣人的角度,王鋒的決定就顯得不理性了。

弔詭的是,理性本來是人類進步的推動力之一,但當所有人都以理性作為判定時卻引來世界滅亡,並帶來一個非理性的世界。

小說中經歷核戰後,地球步入核冬天世界,文明大為倒退,大部份人都失去理性,為了生存而自我相殘。歐陽中華自詡「救世主」,在神農架建立「理想國」,企圖在末世中重建秩序,不過,這只是自欺欺人的痴心妄想,因為在「理想國」中的人,雖然能以狗肉作為肉食,但這些狗肉也是透過食人的屍體來長成,無疑這也是一種以人相食的食物鏈。

甚至歐陽中華利用狗群咬死「大牛」一幫流氓保安隊「綠衛隊」,他也不禁懷疑自己也變成了一頭野獸。

眼下這滿目血肉到底是人戰勝獸還是獸戰勝獸?他和大牛難道已沒有區別了嗎?

《黃禍》(新世紀版)P.462
 Elena Blessing / pexels

理性原本是用作區分人與獸,人花了數百萬年才建立出道德、人類文明,但回到原始時代只需幾個人的幾個決定,不消一年就可以倒退至數千年前,長久建立的信仰和價值都被摧毀。人與獸的界線僅僅是一條名叫「文明」的紅線,而這條紅線又是如此脆弱。

也許在末路中,仍然有陳盼這種極力保持理性的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們的下場只能被暴力、血腥蹂躪,或者小說中陳盼的結局便是她最好的下場。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