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月俄羅斯正式入侵烏克蘭時,世界各地很多人對此義憤填膺,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為,並同情烏克蘭的遭遇。事隔 21 個月,戰線仍然持續,但大家的眼球似乎都離開了這片煙霧迷漫的戰場,彷彿把戰爭的殘酷一併忘掉。
日本戰地記者山本美香的《戰爭裡的孩子們都怎麼了?》,正好如一記當頭棒喝,喚起人們對戰爭的關注,並重新思考戰爭的殘酷。
「戰爭是殘酷的」這句子,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我們該如何了解這句說話呢?如果我們把它當作「太陽從東邊升起」、「人沒有空氣就不能生存」等句子,僅用「常理」來看待,那麼,我們對所謂的「戰爭殘酷」的認識到底有幾多?
「戰爭是殘酷的」並不只是陳述句,背後包含著有血有汗的真實畫面,一顆炸彈從轟炸機掉下來,並非只是一場爆炸,而是代表著一條條人命傷亡、一個個家庭破碎。在戰爭中最無辜的,肯定是一班受戰火波及的小孩,山本美香把焦點放在他們身上,敲問一個被人忽略又令人心痛的問題——戰爭裡的孩子們都怎麼了?
山本美香走訪了中東和非洲多個戰地,了解戰爭對孩子們影響。這種影響並不局限於,受戰火波及而喪失親友或家園,也有些孩子因爆發戰爭而需被擄走,並培養成「童兵」,訓練為殺人機器。
書中其中一節講述烏干達的衝突中,有游擊隊會搶劫村莊,擄走孩子,將他們訓練成「童兵」在戰場上殺敵,這種方式比孩子的生活直接受到戰爭破壞影響更深,因為他們被逼與游擊隊成員一起生活,並親自落手殺人,對於孩子的心理影響巨大。
即使有些孩子被救援團體救回,但因為長期的訓練,其童心也早已泯滅,心理學家等專家需要花長時間才能助他們重拾失去的童真。
在資訊泛濫的年代下,我們每天都可透過大氣電波和網絡接觸世界各地的時事,包括戰爭報道,這些事情看似與自己「這麼近」,但同時又因為隔絕現場來認知這些場面, 失去了親身感,而顯得「那麼遠」,再者,如果與數十年前比較,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量多了百倍,在這個情況下,很容易令人產生「麻痺感」,即使是血淋淋的戰爭,只要時間夠長,再也難以勾起大家的同情心。
日本導演北野武說過: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子的,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面對每天接種而來的資訊,我們怎樣才能保持感覺,不再麻痺?或許就像北野武所說,首先把那些在新聞媒體報道上的數字重新分解,拆解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個體,然後再思考「戰爭是殘酷的」這種說話。
推介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