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黃禍」 ( Yellow Peril ) 恐懼,所謂的「黃禍」即亞洲對西方世界的威脅。這種觀點帶有明顯的種族主義,有趣的是,中國作家王力雄把這個西方想像的威脅,以小說 …
科幻
《使女的故事》——極權之下的贏家只有「制度」
反烏托邦的小說有很多,但以女性作為書寫主題卻不常見。「反烏托邦三部曲」(《我們》、《美麗新世界》、《 1984 》)都是以男性作主角,加拿大作家 Margaret Atwood 之《使女的故 …
《氣球人》——荒謬世界中的荒謬殺手
把《氣球人》歸類為「推理小說」其實也不太準備,我認為它的故事風格更接近科幻小說,故事中的主角「氣球人」是一名受僱殺手,他擁有異能,只要接觸到生物的皮膚,就能「輸入指令」,使目標身體部分充氣、膨脹或扭曲,最後死亡,他的能力更加可以控制發動時間,為自己製造不在場證據,他利用這項近乎「屈機」的異能,為客人解決「麻煩」,賺取金錢。
《鳴鳥與游蛇之歌》──靠結局救回整本書的《飢餓遊戲》前傳
一如過往的《飢餓遊戲》三部曲,這本飢餓遊戲前傳《鳴鳥與游蛇之歌》仍然非常有「份量」,全書近 700 頁,交待了在三部曲中,成為大奸角的史諾總統 ( 科利奧蘭納斯, Coriolanus Snow ) 之故事,揭開這位獨裁者在成為獨裁者前的經歷。這本書也延續了這一系列的共同問題,只是結局夠精彩才為這作品挽回點分數,我會把這部份留在最後交待。
《華氏 451 度》 - 當娛樂變得廉價,我們都是焚書者
在小說的世界中,所有房屋都由防火物料建造,大部份人家中的牆身都安裝了巨型屏幕,用來接收電視節目,並用作與他人溝通。消防員不用再執行滅火任務,相反,他的唯一工作變成放火————焚書。在那個社會中,書是被止閱讀和傳播,一被發現,需即時被焚毀,而《華氏 451 度》就是作者給出的紙張燃點之溫度。
《屍者的帝國》 – 眼高手低的合著
《屍者的帝國》是一部令我非常失望的作品,甚至看到最後部份時,我有一種想「燒書」的衝動。
故事發生在 19 世紀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列強爭霸的階段,醫學生約翰華生 ( John Watson ) 被邀請加入英國情報部門,調查俄羅斯神父阿列克塞卡拉馬助夫 ( Alyosha Karamazov ) 企圖以屍者建立帝國一事,過程中追尋屍者與人類的關係,以及「靈魂」的意義。
《World War Z》 – 任何體制也會隱瞞真相
在「武漢肺炎」肆虐全球期間閱讀《World War Z》,可算是非常合適的時間,巧合地,書中令感染者變成喪屍的「活屍病毒」,源頭也是中國,這可算是作者的先見之明。正如這本書的副題「政府不想讓你知道的事」一樣,不論是民主還是獨裁政府,或是任何體制,在面對一些大災難,或是無法控制的局面時,第一件事都是嘗試隠瞞、不希望讓民眾了解細節,有時候更會發佈或助長假消息流傳,讓民眾以為一切安好。
《飢餓遊戲》 – 離開了競技場,我們還是一顆棋子
「飢餓遊戲」這個名字雖然有點普通,但絕對能簡單、直接把「施惠國」 ( Panem ) 設計的生存遊戲描述出來,而這個遊戲從開首已超出競技場的範圍,整個大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巨型的競技場,在競技場內,參與者只是一隻隻棋子,競技場外,他們同樣受人擺佈著。所有人都是飢餓的,大家對不同的慾望帶有渴求,最終弱者通通成為強者實現願望的工具。
《北京折疊》-當低端人口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時
《北京折疊》描寫的是一個極端階級化以及不平等的國度,人們一出生就注定被劃分,除了家庭、財富、人際關係等因素,就連最基本所得到的時間也不平等。在普通社會中,即使人與人之間的階級有差異,他們都可以透過時間和努力去盡力爭取改變,不過《北京折疊》中,這個方向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