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 – 離開了競技場,我們還是一顆棋子

Spread the support

說實話,「飢餓遊戲」這個名字雖然有點普通,但絕對能簡單、直接把「施惠國」 ( Panem ) 設計的生存遊戲描述出來,而這個遊戲從開首已超出競技場的範圍,整個大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巨型的競技場,在競技場內,參與者只是一隻隻棋子,競技場外,他們同樣受人擺佈著。所有人都是飢餓的,大家對不同的慾望帶有渴求,最終弱者通通成為強者實現願望的工具。

撇除?面驚險的情節,作為一部反烏托邦小說,《飢餓遊戲》可算是相當「盡責」:故事發生在一個極權國度「施惠國」 ,以首都「都城」為中心圈,統治著另外 12 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都有各自的職能和分工,生産各項物資供都城享用,例如第 4 行政區出産海鮮、第 8 行政區負責製衣、第 11 區是農業區、第 12 區為煤礦等。「施惠國」規定 12 行政區每年各自提供一對 12 至 18 歲的青少年男女參與「飢餓遊戲」——一場需要殺光其他參賽者的生存遊戲。

來自第 12 區的女主角凱妮絲( Katniss ) 為了保護妹妹,頂替對方參與第 74 屆飢餓遊戲,在機緣巧合下,參與了推翻都城的革命軍。

《飢餓遊戲》中的生存遊戲從來不局限於都城所設計出來的競技場內,而是整個世界中,不論在場內場外,大家都只是一隻受上層擺佈的棋子。這個情況在凱妮絲身上尤為突出,她的人生絕大部份時間都是處於被動的,因為爸爸在礦洞遇難,她擔起家中支柱;因為代替被選中的妹妹而「自願」參加「飢餓遊戲」;因為導師的策略,以及情勢,被迫與比德 ( Peeta ) 扮演「悲劇戀人」。後來贏出遊戲後,又因為史諾總統 ( President Snow ) 的命令,變成維穩的棋子,即使後來加入革命軍,成為精神領袖,這也不是她的意願,甚至乎成為人民反抗的「學舌鳥」象徵,都是她沒有預計過的事,她的命運從來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反而不斷成為史諾、反抗軍領導層的棋子,達成他們各自的目的。

有趣的是,每當凱妮絲做出一些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發自內心的舉動,不再按他人訂立的規則行動時,都會對整個體制帶來衝擊,例如她在遊戲中安葬來自 11 區的盟友小芸 ( Rue ) 、以自殺威脅遊戲設計師、在第 8 區的行動中不聽從指揮等,都會為都城或革命軍帶來衝擊,故兩個機構雖然對立,但同樣希望能夠控制得住她。

這就是凱妮絲面對的困境,也是我們很多人面對的情況,我們以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最後也只是社會精英階層的棋子,我們被規劃每天要工作、假日休息的時候要外出消費,弱者被強者勞役、強者被更強者支配,這不是極權政府的專利,也是極端資本主義化社會的生存法則,當我們想順從自己的意願行動時,做出一些與主流意識形態不同的行為和思考時,很快就會被人打壓、鉗制,因為這些行為有機會影響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小說與現實不同的是,如果我們想成為利益板塊的一分子,在前者(小說中的情況)我們仍然可以順從體制的方式,參與「飢餓遊戲」致富,但一生要活在被統治、被操控的陰霾中,或是直接以暴力嘗試將其推翻;而後者(現實的情況)則無論在體制內、外,都難以改變弱者的生存狀況。要逃離這個困境,或許真的要像凱妮絲和比德的結局一樣,把自己與外界隔離,才能覓得一處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說回故事本身,隨著看畢三部曲,我對當中角色的感情也出現了不少變化,特別是兩位主角:凱妮絲和比德。

先說比德,在故事的前期和中後段,我對這位「戀愛男孩」都沒太多好感。當時的閱讀角度來看,我一直都認為蓋爾 ( Gale ) 和凱妮絲才是一對,比德無疑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現。加上他為人太過善良,好人得令人反感,而他對凱妮絲的愛也太過泛濫,在競技場上除了顯得過份肉麻外,更不時成為對凱妮絲的情緒勒索。

到了故事的後段,或許是出於對他被史諾折磨的同情,又或者是被他的「真愛」所打動,我對比德的反感也有所退卻,後來他有感自己是團隊負累時,自願犧牲自己的精神也是頗為打動了我。

隨著對比德的感覺由負面轉為中性,我對凱妮絲的感覺也由正面趨向負面。

凱妮絲的勇氣和冷酷對我來說一直也十分吸引。特別是在首部曲中,她首次參與飢餓遊戲的表現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箭術高明、極強的求生意志和技能、不怕困難的勇氣,以及對絕大部份人的冷酷(不代表不關心)。從一個非常「中二」的角度來看,這些特質都都給人一種「很有型」的感覺,帶有英雄主義的色彩。

到了故事後期,特別是加入革命軍後,這些特質好像都消失了。沒錯,她的箭法還是很精準,但用到弓箭(即使已經進行了改造)對抗都城的高科技武器,仍然難免令人感到格格不入,她昔日在競技場上表現出來的求技能也變得不中用。再者,故事後段凱妮絲接觸的人愈來愈多,伴隨的羈絆也與日俱增,這個狀況的凱妮絲,已經很難在「型得起」。

不過,最令人失望的,到了故事的中、後段是她一直以來的反抗勇氣也完全消失了。

加入革命軍前,她一直只希望能夠滿足到史諾對自己的一切要求,失敗後她最先想到的是逃走,而非對抗,當然,這可視作為了保護家人免受傷害的舉動,我也相信沒有家人和朋友的羈絆,她不會甘心變成順民,不過,我想她大概也不會起來反抗,而是選擇以死來逃避問題。這些選擇服從、選擇逃避的行為,仍然是令人失望的,甚至配不上「學舌鳥」的反抗象徵。

不過,或許因為她在個性上出現這種轉變,才導致她最後會與比德在一起,比德的世界就是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只關心自己的愛人、親人、朋友,對於其他的人,或許會同情,但不會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反觀蓋爾則有著冒險與反抗的精神,不願與凱妮絲逃入森林,不理世事,如果是比德,大概就會義無反顧,一口答應吧。所以,總體來說,如果要我為凱妮絲作出選擇,故事前期把她交給蓋爾,故事後期則配上比德,這也是最好的結果。

《飢餓遊戲》出了三部曲,以故事性而言,第一部是最出色的,除了因為故事內容創新,情節新鮮,節奏也相當明快,讀起上來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到了第二部,由於是講述主角第二次參與飢餓遊戲,備戰的情節難免重覆,即使作者寫了很多不同的情況,但仍然給人一種舊瓶新酒的感覺,到了第三部曲,更讓我有一種拖劇情的感覺,失去了過去明快的節奏,看上來雖不算吃力,但也令人失去動力。

所以,如果你若不喜歡看太過冗長的故事,我會建議只看首部曲也就可以,事實上,把故事停留在首部曲的結局,其實也是不錯(但會失去了反烏托邦小說的色彩,愛情故事的味道更濃)。

後記:《飢餓遊戲 4 》已經出版,故事的設定會放回 64 年前,即第 10 屆飢餓遊戲,主角是大奸角「史諾總統」,如果你也喜歡首部曲和二部曲的遊戲設定,大家也不要錯過啦!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9 折選購《飢餓遊戲》:

博客來上以 79 折選購《飢餓遊戲前傳》: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