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疊》-當低端人口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時

Spread the support

資本主義帶來競爭和分工,兩者為社會帶來階級,根據馬克思的說法,工人階級會一直被資產階級剝削,引致前者團結起來搞革命、發動階級鬥爭,最後達到無産階級專政。在馬克思眼中看似美好的劇本顯然沒有在《北京折疊》中發生,反而隨著人工智能和機械化的高度發展,成為資本家生産的工具,工人成為多餘的一群人,甚至連被剝削的價值也沒有。

《北京折疊》描寫的是一個極端階級化以及不平等的國度,人們一出生就注定被劃分,除了家庭、財富、人際關係等因素,就連最基本所得到的時間也不平等。在普通社會中,即使人與人之間的階級有差異,他們都可以透過時間和努力去盡力爭取改變,不過《北京折疊》中,這個方向並不存在,故事中的北京城分成三個時空,以 48 小時作為一個「循環」,「第一空間」有 500 萬人口,他們處於金字塔的最頂端,生存時間為清晨 6 時至次日的清晨 6 時,享有 24 小時;「第二空間」有 2,500 萬人口,生存時間為次日清晨 6 時到夜晚 10 時;「第三空間」有 5,000 萬人口,生存時間為夜晚 10 時到清晨 6 時,只是「第一空間」享有的三分之一時間,而且幾乎看不到太陽。這三個空間構成了整座北京城,每當時間一到,這座城市便會出現折疊,三個空間交替出現,互不重疊,彼此獨立運行,沒有連結。

對於生活在第三空間的民眾來說,他們可以利用的時間僅有八個小時,其生活只有工作和休息,完全沒有時間去思考其他問題,或是力爭上游,他們最貼身的問題是如何透過勞力賺取生存的基本需要,最渴望的是吃麵時可以多叫款小菜配料,僅此而已,他們只有生存,沒有生活,這正是最底層人民的生活寫照。任他們如何努力,也過不了另外兩個空間的人所擁有的生活,因為他們得到的資源是不平等。

在第三空間當垃圾工的「老刀」為了巨額報酬,挺而走險穿梭於三層空間中送信,為居於第二空間的「秦天」向第一空間女士「依言」送信。秦天給的二十萬元報酬只是他在第二空間當實習生時兩個月的工資,生活在第一空間的「依言」單靠丈夫的薪水就足以過好生活,偶爾工作一星期也能賺到十萬元收入。對於一個月只能賺一萬元的「老刀」來說,這些都是天文數字,他甚至連一萬元的鈔票都沒有看過,任他再於第三空間如何努力工作,這十多萬的鴻溝也是他無法逾過的,對每餐只用一百元吃一碟炒河炒粉的人來說,根本難以想像當中的差距。

如果說資本家要透過剝削工人和低下階層而攫取最大利益,在《北京折疊》中恰好相反,這種「低端人口」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當中的理由十分簡單,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和機械取替了人手,這樣不但沒有改善勞工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反而導致他們失去工作,失業率高速攀升,影響了社會穩定,在這個情況下,資產階級反而要保障勞工的工作,於是將最惡劣、低技術、多餘的工作交給他們,並給予他們僅僅能夠生存的空間和環境,讓他們有「目標」和「方向」消耗時間。這也解釋得到為何第三空間得到的時間會少得可憐,這是為了讓他們完成工作後就立即休息,沒有多餘時間想和做其他事,他們的人生早已被規劃。所以「秦天」向「老刀」透露希望改善社會狀況和選用人材的方式,或是「老葛」講解機器化帶來的問題時,「老刀」都不能了解,因為在他的生活中從來沒有時間和空間思考過這些問題。

而且,建立第三空間能夠將低端人口完全割裂開去,無論他們的生活如何混亂、骯髒、失衡,也不會影響到其餘兩個空間的生活,第一、二空間的經濟發展造成之通脹,也不會影響第三空間,整個上層社會既沒有建立和提供如何改善低端人口的生活質素,或是為他們提供向上爬的機會,也沒有千方百計考慮如何對他們加以壓榨,以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是果斷將他們放棄,讓他們自生自滅,所以生活在第一空間的「吳聞」曾向上級建議,利用機械取代人手處理垃圾,也立即被拒絕。這種結果比起剝削他們更令人心酸,因為這代表著他們已經完全沒有價值,就如「老刀」工作時面對的垃圾一樣,即使如「老葛」一樣極為幸運地由第三空間爬升至第一空間,也明顯地與身邊的生活格格不入,未能融入當中,例如他直懷念第三空間的生活和食物。

既然第三空間已經變得可有可無,為何上層的人不乾脆將這個階梯完全消滅?或許因爲這個空間對於其他階級的人來說,仍有其他作用,最明顯的就是作為一個最極端的範例,讓他們知道自己永遠生活在其他人之上,讓他們一種自豪感,特別是第二空間的人,假若他們認為自己是社會最低層,有機會産生反抗和對抗的念頭。

《北京折疊》描述的社會中,第三空間的人生活最苦,只是一份來自第一空間的文件印刷出錯,當權者就下令將整個空間轉換暫停、延遲,蠶食第三空間 5,000 萬人僅有的生存時間,可見雖然同樣是人,兩者完全不對等,不過故事還是為第三空間的人開了一扇窗。在「老刀」的心目中,他的養女「糖糖」就是他的希望,其挺而走險的目的,就正正是為了讓她上一所優質的幼稚園,這個希望為苦難的生活帶來一點甜,不論生活背景為何,為人父母始終愛將自己的希望投射到下一代身上。可惜的是,這道窗外的風景其實也是一道高牆,「老刀」並不理解當「糖糖」長大後,其實她極有可能重覆著前人的舊路,因為她獲得的資源本來就十分不公平,或許像「老刀」這種不理解真相的人,盲目以為透過努力就可以往上爬的人,才是最快樂的。

雖然《北京折疊》中城市折疊的概念十分創新、吸引,不過書中描寫不同城市的面貌,以及城市的折疊過程十分空泛,令人難以想像,這亦是故事稍為不足的地方,不過換個角度來說,將城市折疊、扭曲這個畫面和構思本身就十分抽象,不易形容,或許這也就是科幻小說的吸引之處吧。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9 折選購《孤獨深處》: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

1 Comment

  1. […] 這令人想起郝景芳的短篇小說《北京摺疊》,小說中的北京城被劃分成三個生存空間,以 48 小時作為一個「循環」,「第一空間」的人民生存時間為清晨 6 時至次日的清晨 6 時,享有 24 小時;「第二空間」的生存時間為次日清晨 6 時到夜晚 10 時;「第三空間」的生存時間為夜晚 10 時到清晨 6 時,只是「第一空間」享有的三分之一時間,而且幾乎看不到太陽,在這一個先天條件下,不同空間的人所獲得的資源顯然是不平等的,不論是《上流寄生族》的居住空間,或是《北京摺疊》中的時間,即使下層人願意付出努力,面對先天性的巨大差距,他們也顯得徒勞無功。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