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關機》——末日中殺人的不是病毒,而是人性

Spread the support

作為一個國際性城市,有沒有想像過假如一天整個香港被封鎖:邊界禁止出入、水糧盡斷、與外界失去通訊,那麼,大家還可以如果過生活?《香港關機》記下一個香港末世故事,想像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會發生甚麼事情。

故事講述 201x 年 7 月 22 日,凌晨 12 時 27 分 52 秒,香港突然「大關機」,不但全城停電、海陸空三路邊境被封鎖、糧食、日用品等物資供應斷裂、與外界通訊聯絡被阻斷,成為一座孤城,直至 24 周後才被解封。

在這種末日處境,一個群體最需要的是冷靜和合作,不過,最後大家往往都會訴諸暴力和內鬥,把人性中最醜惡的部分表露無遺,《香港關機》中居民亦如是,人們為了爭奪食物、物資而互相攻擊,並因著互不信任和猜忌,竟不昔發動內戰。

書中描寫了一段香港島居民為免避九龍的居民攻擊,組成「光華聯合軍」進軍九龍,當九龍軍贏得戰事後,決定實行「資源再分配計劃」,即把香港島的居民殺死,以解決糧食問題。

上述種種行為,都回應了一個遠古爭論的問題:人性屬善還屬惡?看到「大關機」後香港所發生的事情,答案已經不證自明。

小說內病毒的特性之設定非常有趣(故事中因有病毒洩漏導致香港被封鎖),它並不是一種致命病毒,而是可以激發和倍增感染者的感受和反應的東西,所以,如果感染者有暴力傾向,他就會變得極端暴戾;如果感染者感到驚恐,他就會過度驚嚇暴斃,相反,如果他保持平靜、理性,甚至願意去愛、守護他人,感染者會變得溫和、幫助別人。

可是,故事中的感染者在末日處境之下,大多訴諸暴力和恐懼,最終反而自招滅亡,即使有人勸大眾保持冷靜,惟仍然徒勞無功,所以致命的並非病毒本身,而是人性中的惡。

故事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對於宗教(天主教)的描述,在「大關機」下,宗教成了部分人的寄托,書中的牧師一如所料宣揚這場事故是神的考驗,又指只有相信神才能得到救贖,但他實際做的卻與宗教提倡之善有很大出入,包括享受華衣美食、在糧食不足時以人肉作為食物,甚至提出向九龍進軍等,這都反映了在喬靖夫眼中宗教的虛偽。

這類末日災難類的故事,內容很多時都大同小異,主要描寫在災難中人性的醜惡,《香港關機》在這方面寫得很到位,特別是書中對病毒的設定更有畫龍點睛之效。

至於解謎方面則沒有太大驚喜,不過故事富在香港特色,作為香港讀者,讀上來投入感也較大,據說《香港關機》的港版是以廣東話口語寫成,可惜似乎已經絕版,我買的是以書面語寫成的台版,如果能夠讀港版,相信更有親切感。另一個值得讚賞的是整本小說不足 200 頁,加上疏落的排版,故事情節非常緊湊,毫不拖泥帶水。

故事中的香港最後當然能重新「開機」,但整個城市只剩下 24925 人存活,雖然中國政府聲稱有能力重建香港,但這也只是妄想,她打算把這座城市劃分數個「經濟自治特區」,不論能否成功,但這表示過去的香港已經「死了」。

寫到最後,突然覺得把《香港關機》放在今天的語境下閱讀另有得著,現在的香港顯然地在經歷劇變當中,某種意義上正經歷著末日,一如書中所述,過去那座光輝都市已經不再存在,不過,這是否代表著一切都沒有未來?或許可以用書背的一段話來回應:

「香港的未來如何,甚至香港還有沒有未來,就看我們是要擁抱理性,還是被恐懼和不信任擊敗!」

《香港關機》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9 折選購《香港關機》: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