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懷疑《金閣寺》整個故事都在圍繞著「美」這個命題,小和尚溝口最後因對美的執著,而選擇火燒金閣寺。「美」是人類文明、文化一直所追求的事,她代表著最高的準則、標準。
富文學性的意識流小說對我來說,並不容易理解,我僅希望分享小說中對「美」的闡述和我的感受。小說中的主角溝口是一個其貌不揚、天生口吃的人,正因這個毛病,令他與「世界」脫節,比世界走得慢--當他要表達自己的內心時,會因口吃而滯後,他以此為自身的特點,認為這是區分自己和他人的重要特徵,令自己變得與別不同。
從父親自小的薰陶下,溝口對「金閣寺」充滿憧憬,認為她是天下一切最「美」的東西,但當他看到金閣寺的真面貌時卻覺得不外如是,心中不免惆悵。適逢當時為二戰尾聲,京都面臨被空襲的危機,令溝口幻想金閣寺被炸毀,與自己一樣變得粉身碎骨。
溝口認為,只要現實被破壞,她就只停留在人的幻想之中,這種幻想中的「美」會取代現實,真正的「美」應該是永恆的存在,但是,現實中的「美」難以永久以完美的姿態所存,倒不如把她摧毀,讓她活在人的幻想中。
這亦牽涉到小說中對「美」的另一種見解,就是她的永恆性。金閣之所以變得美,全因她經過歲月的洗禮仍然屹立不倒,「美」就是永恆,這亦呼應上面所述的幻想之美。
另外,構成「美」還有一種重要元素,就是「拒絕」。當一件事件、物件拒絕他人、拒絕世界時,她就充滿美感。溝口對叔父的女兒 (堂姐/妹?) 有為子充滿好感,但是,對方卻對他產生厭惡,這是有為子對溝口的拒絕,到後來有為子因與一名官兵有染而殉情,這被視對外界的拒絕 (拒絕面對社會、世界) ,這兩種拒絕產生了溝口眼中的「美」,得不到的東西總會存有幻想中的美好,經常有人抱怨情人在拍拖才發覺對方的缺點,反過來說,就是因為被拒絕而產生的「美」失去。
按照這個思維,或許溝口自覺自己也是「美」的,因為他的口吃令他與世界隔絕,他一直以自己不被世界了解而自居,當他發現自己給人看穿時,頓覺失去自我。當然,口吃的溝口拒絕世界,或是世界拒絕口吃的溝口則各有看法。 「南泉斬貓」這個公案亦是一重點,三島在小說中兩次提到這一公案,當中柏木 (溝口的朋友,天生八字腳) 提到「美」是一種干擾,透過他物存在,例如:貓,她不能單獨存在,必然需透過物來顯露,他以「美」比喻為「蛀牙」,她就是被人留意到才存在,更要透過與他人的比較之下,才能凸出她的「美」。
最後,回到故事主角溝口的身上,我想不通為何一個這麼執著於「美」的人,最後竟捨得「忍辱偷生」?按照小說的脈絡,我大概以為他會和金閣一同達致他心中的「幻想 + 永恆」之美,或許,溝口只是一個憤世嫉俗的膽小鬼?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79 折選購《金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