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已經是全球已發展地區普遍面對的問題,它伴隨的除了是社會和經濟問題外,同時炮製出無限個家庭問題,家長們抱著「精益求精」的心態來養育孩子,希望把孩子變成大眾眼中的天才、成功人士,在這種催谷和高壓下,當然有孩子能脫穎而出,成為一件完美的成品,但更多的是結果是他們變成對生活失去熱誠、對學習失去動力、價值觀崩壞的一個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分享九個家庭的故事,涵蓋了不同的家庭背景,但都有著相同的情況——沒有一個孩子對生活感到快樂。每個故事都是作為家教老師的作者吳曉樂之親身見證,部份看完後給人一種荒謬絕倫的感覺,讓人詫異為了催逼孩子,可以誇張到如此地步。
不過,這並不代表書中的家長們不愛他們的孩子,相反,他們大部分都對孩子們寵愛有加,只不過是愛錯了方法。
以《私的迷思》中的巧藝為例,巧藝出身於基層家庭,父母都是手停口停的上班族,不過,他們仍然頂著家中的經濟壓力,執意要讓巧藝入讀學業成績遠近馳名的私立學校,認為只要好好學習、掌握知識,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就能換來飛黃騰達的入場卷。
他們從沒有想過女兒的感受,沒有理會她的意願,執意要巧藝在私校升學,卻不知她在學校面對的壓力,因為自己家中的經濟狀況不如其他同學而感到自卑,甚至要付出額外的心力和時間去維持與同學們的關係。
另一個反映這種「錯愛」的例子,就是《天賦》中的紀媽媽。紀小弟的姐姐成績優秀,紀媽媽希望能夠把姐姐的成功複製至紀小弟身上,於是找來同一位老師為他補習。可是,紀小弟的成績仍然未有起色,為此紀媽媽干涉補習課堂的力度就更大;手段也愈來愈高壓、強硬,為了阻止兒子出外打籃球,刻意將課堂時間改至早上,最終無可避免地引爆一場正面衝突。
在作者與紀媽媽的一則通話中,她明瞭兒子的天賦不在教室中而在球場上,不過,她擔心紀小弟將來不能靠運動才能來過生活,生怕他未來的日子過得不好,認定優秀的成績才是對未來最大的保障。
電影《一念無明》的導演黃進說過:在很多關係中,我們明明愛著對方卻用了錯誤的方法;我們經常把愛掛在嘴邊,但很少討論如何去實踐和執行愛;我們自以為自己付出,卻沒有聆聽過對方的感受和想法。
在巧藝父母和紀媽媽身上,我們再次看到這種愛的錯配,這種錯配背後牽涉的根本原因,正正是書名指出的問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父母把子女當成自己的財產、附屬於自己的存在時,問題就會發生,我們會希望能控制孩子,要求他們按父母早已設計好的路線前行,半點分岔也不容許,忘記了孩子本身也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這裡並不是要把問題整個打包,然後扔到家長們面前,而是在追求學業成績的功利社會中,父母與孩子都成了犧牲品。
「做父母的我們,每天都在提心跳膽,昨天為小孩粗魯的舉止給人道歉,今天又可能因小孩的成就而得到他人的讚美。父母的成敗總跟小孩綁在一起。若是放任紀培豐按照自己的意願走,給他念體院,等到將來沒有找到正式的職缺,誰才是真正要去承擔的人?老師,那人會是妳嗎?不是吧?」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P.189
對於教育孩子,父母面對的責任是無限大的,他們催谷孩子只是盼望他將來的日子可以過得輕鬆一點。很多父母也知道,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發展是最快樂的,但當中卻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特別當身邊所有人都在信奉學業成績至上時,更令家長感到壓力。
我們聽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初入學時,表示自己不要當怪獸家長,要讓他每一天都活得開心快樂,但當附近的人每天在催谷自己的子女時,漸漸地他們也跟上旁人的腳步,當日的初衷全都拋諸腦後。
在《一脈不相承》的故事中,作者分享了一個三代人在學階段時的故事,在她們身上能看到一代人影響一代的情況:明玉是一個很會讀書的孩子,但因家中重男輕女,導致她失去繼續升學的機會,誕下茉莉後,為了讓對方達成自己的心願,不論女兒的心思,硬要她入讀名校,後來茉莉想出國做研究時,卻被她安排結婚生子。
到了茉莉生下小葉,最初她也受到母親的影響,希望催谷小葉的學業,後來卻驚覺不能把自己的不幸繼續蔓延在女兒身上,決定斬斷過去的羈絆,讓女兒自由發展。
這個故事反映的並不只是茉莉的勇敢和偉大,而是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但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到對方身上,更會在有意無意間把上一代的一套也灌輸給他們,然後相同的故事不斷上演,沒有多少人有茉莉的勇氣,也沒有人能擔保在小葉再長大一點時,受到其他家長的壓力下,她不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那類人。
作者透過九個家庭的真實故事,反覆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 A 的方法可能不適用於 B , B 的方法也有機會未能套用到 C 身上,但大部分的成年人卻妄想以同一套公式和準則看待每一個小孩,這樣注定有人會陷入痛苦。
「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後者的情形沒人關心,我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P.189
那麼到了今天的社會,我們應該用那種教育方式去培育孩子?令他既能享受童年生活的同時,又能保障他未來的生活?有些人包括作者都提出要多顧及小朋友的感受,並給予尊重,不過,孩子們的人生經驗始終較少,若把決定權交給他們,出錯的機會也會提升,到發現才阻止時,可能已經為時已晚。
此外,並不是每一個孩子天生就喜歡讀書學習,若放任他們最終變成包尾大幡,將來的日子也會過得較苦。
所以,我反而認為父母應該從自身方面改變,他們要提升的並不是子女的成績,而是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不用對未來感到徬徨,讓他們有做錯決定的本錢,這才是解決之道。
這種觀念可能會被批評是「精英主義」、法西斯、剝奪基層家庭生子女的權利,但這可以避免更多家庭悲傷。
說回書本本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一本很讀的書,作者敘事能力非常好,毫不拖泥帶水,文句修飾既實在又華麗,除此以外,每一個故事都配了一幅插畫,全都非常點題,極有心思。
最後要讚賞的是這本書使用的紙張較一般的硬和平滑,翻閱時也是一種享受。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79 折選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