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s in Love》 – 何謂愛情? ( 1 )

Spread the support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 ( Blaise Pascal ) 說過,「人的所有不快樂,都是因為他無法獨自待在房裡」 ( all men’s miseries derive from not being able to sit in a quiet room alone. ) ,這句說話不但指出人的悲傷、失望來自他人,若倒轉理解,其實人的開心、快樂都是源於他人。因為我們沒有方法獨自製造快樂,我們便要承受著不快樂的風險與其他人交流。

愛情就是其中一種為我們帶來快樂的關係,這種快樂可謂是最極致的快樂,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媲美或是相提並論,同樣地,失去愛情帶來的不快樂,例如分手,其痛苦也是極端的傷痛。《Essays in Love》講述狄波頓 ( Alain de Botton ) 與女友柯蘿葉 ( Chloe ) 相識到戀愛,分手到嘗試自殺的經歷,書中只探討一個核心問題--何謂愛情?

要談愛情,首先要明白我們為甚麼需要愛情,除了上述所言,愛情能帶來快樂之外,狄波頓認為人們對愛的需求先於愛人,意即我們天生就需要愛情——即使我們沒有愛的對象。他以「說話」作比喻,如果沒有人瞭解我們說的話,那麼我們也不曾說過話;除非我們有人愛,否則就不算真正活過,因為人的存在來自他人的介定,沒有「他者」也即沒有「自我」,愛人就像一面鏡子,一面最貼近真實的鏡子,反映「我」存在的價值,解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愛情是一種無法以理性處理的事情。狄波頓於《Essays in Love》中把愛情視為非理性產物、一種感覺,當柯蘿葉決定與他分手時,他問自己:「為甚麼他 / 她不愛我?」,不過他隨即發現這個問題與「為甚麼他 / 她會愛上我?」一樣難以解答。狄波頓認為所謂「愛情」只是一種瞬間感覺,不能透過「意識」去令某人愛上或不再愛我。某刻、某地、某句說話、某種溫度、晴天、陰天、雨天……最後到某人,愛情就是在一連串的巧合之下萌芽,不能說做了 A + B 的事後,然後 C 就會愛上我們,同理,愛情的離去也是感覺的消逝。熱戀的時候我們渴望情人的吻,失戀時我們討厭對方的唇,這片唇、這個吻來自同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一如以往,變的只有我們的感覺。我愛你只因「你就是你」,我不愛你亦只有一個原因 --「你就是你」。

狄波頓認為人是一種追求穩定的物種,對愛情亦然,甚至會用文字去定義「愛情」,以為利用我們掌握的理性和工具去為愛情劃界,就可以掌握它。不過正如上述所講,如果愛情只是一種感覺的話,我們根本就不能以理性去理解和控制它,因為愛情本來就是毫不穩定。

「雖然情慾是流動的,我們卻偏要相信人類情感是固定的,執着於愛與不愛之間不容踰越的界限,這界限只能跨越兩次,也就是雙方關係開始與結束的時候——而非每天或每小時都在兩者間穿梭往返。我們總是衝動地想把愛與恨分開,而不是將它們視為對單一個人多種面向的正當反應。」

《Essays in Love》( 我談的那場戀愛 ) ( P.178 )

可見所謂愛情,就是不斷於愛與不愛中穿梭,一時間我們會希望無時無刻與愛人見面,即使愛人挖鼻孔,也可被視為一種「美」的定義;另一時間,我們又會對情人的一切感到噁心、反感,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再愛對方,而是愛情本身就不是單純地只「愛」,裡面還包含著「不愛」甚至「恨」,這種厭惡感可以從我們對愛人的妒忌和期望上反映。

《聖經》歌林多前書 13:5-8 寫道: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本地學者陶國璋則把整個意思調轉:

「愛是瞬間即逝,又有怨恨;愛是既嫉妒;又自戀;又張狂,常做害羞的事,只求自己的益處,會輕易發怒,且計算人的惡,不喜歡道理,只喜歡甜言蜜語。」

誠然,嘗試用文字將愛定義並不合理,但只要我們反思一下過去愛人或被愛的經歷,不難發現兩種說法都是愛的一部份,反映「愛中有恨」、愛不穩定的特性。

正因為愛情的不穩定性和無序性,狄波頓認為愛情是充滿危險的,因為我們無法透過理性,或一切已知的方法將愛情之感覺保鮮,面對愛人失去感覺我們只有坐以待斃。

「一旦伴侶開始失去興趣,另一半也似乎無法力挽狂瀾。」

《Essays in Love》( 我談的那場戀愛 ) ( P.209 )

愛情的另一種危險是當我們享受沐浴愛河得到快樂時,其實需同時面對失去快樂的恐懼,既然愛可以帶來極致的快樂,如果這一刻得到的快樂和滿足將超越往後所有喜悅,基於愛情的不穩定性,若果失去愛情,那麼我們還可以憑甚麼理由和勇氣繼續生存下去?

如果按《Essays in Love》的脈絡,把愛情看成感覺的話,其實我們做任何事想令愛人愛多一點,或是把這種愛意延續,似乎都已經是多餘之舉,因為沒有任何事可以保證感覺不會消失,反而應該接受和擁抱愛情的不穩定性,很多情侶分手都是因為一時衝動,接受不到感覺的遊走,當我們願意包容愛情中的「不愛」,或許就可以等到「感覺」重臨的一刻。

《Essays in Love》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有相似的結構,哲學內容與故事並行,不過《Essays in Love》的故事相對簡單得多,用字、哲學思想都較為簡潔易明,讀起上來相對輕鬆。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79 折選購《Essays in Love》: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

1 Comment

  1. […] 關於愛情的消逝,早前已經分享過狄波頓對此的看法,接下來想說的,是分手後對前度的「恨」。柯蘿葉移情別戀後,狄波頓一度憎恨著對方,認為我那麼愛你,你卻不再愛我。狄波頓指我們經常會把拒絕愛的一方視為「惡」 ( evil ),被拒絕的一方視為「善」 ( good ) ,例如當我們被情人拋棄後,身邊人很多時都會說對方走寶,或是他 / 她配不起你 / 妳,不過,狄波頓卻認為這種道德判斷其實並不合理。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