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明明過得好卻不快樂》 – 幸福人生探討

Spread the support

追求幸福人生是人的天性,我們都渴望美好的事,並盡力逃避痛苦。今時今日的社會,擁有嶄新的科技、先進的醫療、充足的食物、極大的自由、無盡的娛樂,但我們好像並不比過去活得快樂,為甚麼在一個物質極為豐富的時代,我們卻仍然得不到快樂?這是作者柯伊瑟爾提出的問題,也是這本書所處理的課題。

甚麼才是「快樂」呢?柯伊瑟爾提出快樂即是「幸福」,那麼甚麼才是「幸福的生活」呢?這本書分作兩部分來探討這個課題,第一個部分從個人角度出發,先以工作、需求、自由、金錢、愛、死亡等 20 個構成生活的元素作討論,闡述它對生活的影響和意義,每一個元素都是一面雙刃刀,或有助、或破壞我們對生活的幸福感。

柯伊瑟爾擅於先破後立,他很多時都先提出大眾對於上述元素的既定看法,然後指出這些看法的破綻和不足,再論述自己的想法,以下是三個較深刻的例子:

節制:
一般人談到「節制」很多時都會想到禁慾、限制消費、減少開支等,但柯伊瑟爾想說的不是這樣。他提出快樂是有上限的,不停做同一件事獲得的快樂和滿足感不會無限量增加,打三小時電玩不會比打一小時電玩獲得三倍滿足感,這才是節制的真諦,不是要我們放棄娛樂、慾望,反而是要我們滿足它,當慾望儲存槽被填滿就應停止,否則只會被慾望所支配。

在書中,節制的另一重意義就是延遲,當我們有一些商品很想擁有時,不妨先停一停,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有需要到它,有時候當我們把行動稍為延遲,就可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例如並不需要一出新款電話就搶購,等熱潮過後才買,可以節省一大筆洗費。

自由:
我們都認為今時今日的人充滿「自由」、享受著自由,但是,柯伊瑟爾卻指今天的人正因為太過自由,而主動放棄自由。自由代表我們可以做想做的事,今天我們擁有戀愛自由、婚姻自由、選擇工作的自由、找尋人生目標的自由。不過,作者點出自由伴隨的是責任,我們要為自己的決定和行為負責,此外,自由等於未知,因為我們有選擇,所以事情可以往無限個方向方展,這些責任和未知慢慢變成恐懼,久而久之人們就因為恐懼而固步自封,甚至放棄自由。

作者鼓勵我們要勇於走出未知的一步,每一個自設的障礙背後都代表著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無需繞道或回頭,只需憑著作出選擇的勇氣衝過去,或許那裡就是幸福的人生。

進步:
「進步」是一個正面的詞語,不過,書中反問無止境地追求進步是否對我們的生活有裨益?所謂過猶不及,太多或太少都是失敗,當達到目標時,其實不用繼續強逼自己進步或前進,正如經濟學市場上的平衡 ( equilibrium ) 就是最完美的狀態,目的達成後我們應該把專注和精力放到其他範疇上。

本書的第二部分以不同的哲學家的觀點,探討何謂幸福生活,由柏拉圖到叔本華、康德、尼采等,從功利主義到義務論、自由主義等,這部份的討論主要涉及社會層面,柯伊瑟爾認為個人是無法在擺脫、忽略社會因素下得到幸福,而是需要帶動社會的改善達致幸福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會互相影響,看似無關痛癢的行為,例如單純的消費,背後也是對社會、體制、幸福定義的一種表態。

我是透過網上平台買這本書,打開前以為是從不同的哲學思想探究幸福,打開後才發現這部分只佔全書一半(第二部分),雖說作者在第一部分按各元素的分析見解也有些亮點,但不知是翻譯還是作者的問題,部分文句曖昧、意思不清,讓人似懂非懂。特別是第二部分的問題尤甚,雖然讀哲學論說本身就需要多重思考和重讀,但若以一本介紹哲學思想的書來說,重點則在於簡而精,本作似乎達不到這個效果。至於是作者還是譯者的問題,或要再看作者其他著作的中譯本才能作出判斷。

順帶一提,在西方哲學導讀方面, Michael Sandel 的作品是很好的選擇,不論是作者原文還是翻譯版本也非常易讀。

最後回應這本書最初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明明過得很好卻不快樂?」我讀過這本書後也得出一個十分簡單的答案(這未必是作者的觀點),因為外在條件和物質並不是構成快樂的唯一元素,快樂是有上限的,不斷做同一件事,帶來的快感會逐漸減少,所以真正的關鍵在於心態。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79 折選購《為什麼我們明明過得好卻不快樂》: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