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芥川龍之介其中一部遺作,《河童》描述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不論是道德、兩性關係、戀愛、法律、宗教也截然不同的國度,有人認為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國,不論是或否,芥川筆下的「河童國」對讀者來說確實帶來反思,想像現實以外、另一種社會型態,從而對照我們身處的現實社會。
書中的河童一直自詡比人類高尚、文明、進步,當主角誤闖河童國時,立即被視為上賓「保護」,猶如我們把罕有、弱小的動物圈養一樣。河童國有很多方面都與人類社會大為不同,造成這麼多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那個國度以「理性」作為根基,甚至可以說河童國就是一個以理性為準則的國度,這亦是牠們自信的原因之一,河童哲學家馬格就說過,河童之所以比人類開化,正是牠們擁有更大的理性。
這種理性最明顯的體現就是當地的法律,主角進入河童國後,曾被一隻河童偷走鋼筆,由於當地法例列明,只要驅使犯罪的原因消失了,犯罪者則不受任何處罰,這可算是理性的一種極致,把不同時候的人 / 河童當作不同的個體看待。所以,即使他與警察一同捉拿小偷時,對方表示「當初只是想把鋼筆偷當來作孩子的玩具,但孩子於一星期已經死去」後,便立即將他釋放。
另一個例子就是河童國的《職工屠殺法》。
河童國擁有出色的機械技術,很多生產工作都可以交由機器完成,導致該國有勞工過盛的問題,為了解決多餘的勞動力,牠們允許合法屠殺這批勞工,甚至將牠們當作肉食出售,可謂「物盡其用」,只要能夠充飢,不管那樣的「食物」都可以食用。
除了法律體系令人驚訝,河童國中對生育的觀念也是令人大開眼界,當懷孕河童準備分娩時,父親都會先詢問對方是否願意出世,如果嬰兒拒絕,便會用器材將牠抽走,這種尊重嬰兒的做法與人類社會大為不同,卻是令人羨慕。
在保持血統健康方面,河童國也有自己的一套。牠們鼓勵質素好的河童與質素差的河童交配,以提升整體河童的質素 ( 這一部分,筆者認為更理性的做法應該是把低質素的河童除掉 ) 。
故事中的河童國中基本上沒有壞人,也沒有所謂的「善惡」,所有事情只有一個客觀標準,就是上述所講「理性」,一個事事講求效益、效率、效果的國度,是否就是芥川眼中的烏托邦呢?主角的經歷或可說明,他因為目睹河童詩人特庫自殺後仍然關心自己的名聲,而感到氣餒,因為這種關注死後的評價並不理性,甚至帶點「人性」,感覺河童也是不外如是,於是想回到人類社會,不過當他重返時,卻感覺人類醜陋,讓他自覺河童國才是自己的理想歸宿,便「想回去」 ( 而非「想去」 ) 那裡。
這種理性或許就是芥川認為的幸福人生,所謂的理性就是拋開個人情感、客觀看待事情,在《河童》中人性的特質幾乎都被否定,甚至是「罪惡」的根源:
矜誇、愛欲、疑惑——三千年來,一切的罪惡都源自此。同時一切的德行恐怕也源自此。
《羅生門》 ( 大牌出版 ) P.220
故事中最幸福的一隻河童是一隻外表和年齡成反比的老河童,牠的幸福之道正是缺少應有的「河童性」 ( 人性 ) :
「因為我年輕時白髮蒼蒼,上了年紀卻又變得唇紅齒白。因此我不像一般老年人貪婪,我也不像一般年輕人沉溺情色。總之,我這一生,縱便不算幸福,卻也是安樂的。」
《羅生門》 ( 大牌出版 ) P.246
除了追求理性外,某種意義上,《河童》可視為一部「女權作品」。河童國的女河童出場雖然不多,大部分都只是側面描寫,但幾乎位位都有支配男河童的能力。先說該國的戀愛觀基本上都是由女性主導,由她們主動出擊,或用計、或以力量追捕心儀的男河童,後者只能以逃跑來應對。
身為玻璃公司社長的河童戈魯,豪言自己的影響力巨大,即使是行政首長也要聽其指揮,不過,他坦言自己也得受制於他的夫人,更表示實際上控制這個國家的是對方,類似的情況出現在大寺院的長老身上,作為宗教領袖的他,同樣非常害怕自己的妻子。就連大寺院內真正祟拜的,也是愛神維納斯。
芥川筆下的河童國的確有它的魅力,特別是當地對於生育的觀念更是叫人羨慕,但是,故事仍提醒不論是人還是河童,要擺脫人性始終是非常艱難,特庫因為想了解自己的名聲而自殺、音樂家河童庫拉巴克同樣不滿其他音樂家較他受歡迎而煩躁,反映不論是人還河童,也是沒法擺脫感性的一面。或許正如河童學生拉普所說:
「因為太鬱悶,所以想倒過來看看這世間而已。結果都是一樣。」
《羅生門》 ( 大牌出版 ) P.217
其實河童國還是人間,結果也是一樣。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9 折選購《羅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