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面對自己,為何我沒勇氣挺身而出?

Spread the support

在公眾地方不戴耳機大聲看影片、排隊插隊,或是在校園欺凌等畫面每日都在發生,我們或多或少都親眼目擊過一些令人反感之事,不過,即使知道行動不對勁,但我們卻甚少作出反應、制止,或是伸出援手,為何「好人」在這些很多時候都總是袖手旁觀?為何我們沒有勇氣 ( 即使我們不想承認 ) 去挺身而出?美國學者 Catherine A. Sanderson 的著作告訴大家,我們保持沉默背後的機制,以及如何成為具行動力的「好人」。

人作為群體動物,行動會受到人群和情境的影響。面對惡行或需要幫助時,如果身邊的人都沒有行動,很難去驅使人們挺身而出。一個人在公眾地方受傷需要幫忙,按理愈多人目擊,愈容易得到幫助,不過, 2010 年佛山的「小悅悅事件」[註 1 ]中,卻有 18 人目睹小悅悅被車撞倒受傷倒地而不顧而去,這並不是個別例子,相似的情況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曾發生, 2017 年美國聯合航空因座位超賣,強行將醫生乘客 David Dao 帶離飛機,做法粗暴,但其他機上乘客卻沒有制止[註 2 ]。明明目睹情況卻選擇視而不見,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中著名的「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 ) 。

Catherine Sanderson 的著作詳細解釋旁觀者效應,面對需要出手的情況,當有其他人出現在同一時空時,人們會傾向不出手,這沿於「責任分散」 (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 ,因為大家都假定會有其他人挺身而出,自己用不著出手,諷刺的是,當大家都抱有這種傾向時,最終往往沒有人出手。研究更發現,旁觀人數與旁觀者出手的機會率成反比,即人數愈多,則大家更傾向沉默不行動。

「旁觀者效應」是人們不作為的主要原因,這或許是我們經過「社會化」後塑造成的面貌,不過有研究卻發現,這個現象不僅出現在成人世界,在小孩的世界中亦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有其他孩子在場時,即使意識到需要出手相助,孩子們都會趨向保持靜默,或許我們的基因裡,本身就有著沉默的種子。

Pexels / Mike Chai

心理學對於「旁觀者效應」有很多研究,其中一個重要成因就是「社會賦閒」 ( Social loafing ) 。Catherine Sanderson解釋在一個群體中,人們會偏向不作為,因為大家假設群體中其他成員會出手並把責任交給其他人,例如分組工作時,大家都會假定其他組員會完成工作,而減低自己的貢獻。

另一個造成袖手旁觀現象的,與我們的「評價顧慮」 ( evaluation apprehension ) 有關,我們在意他者於自己的評價,這成為人們出手的阻力之一,特別是一些模糊的情況 ( 例如一對夫婦吵架,不知誰是誰非 ) ,更怕因為自己的誤會而出手造成尷尬。


除了對環境的可能誤判成就了袖手旁觀心態,更遺憾的是,我們對於他人的誤解也是導致拒絕出手的因素。例如在職場目睹有人拿其他同事開玩笑,若果當下沒有人出言阻止,即使有人覺得不妥,也會誤以為其他人不把這些「玩笑」當作一回事,擔心自己挺身而出反而會惹來嘲笑。同樣的情況在學校也時常出現,即使目睹欺凌,如果沒有人伸出援手,大家也會誤以為欺凌行為沒有大不了,並被大家默許。

事實上,人們很多時都對其他人的看法有誤判, Catherine Sanderson 引用多項研究顯示,人們很多時都高估了其他人對於惡行的容忍程度,簡單來說,即大家都察覺到問題發生,卻高估了其他人的接受程度,最終不了了知。

Pexels / Cameron Casey

以上都是《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就袖手旁觀現象的部份解釋,書中還有很多論點和論據去解釋這種現象,例如擔心面對社交挫折 ( 被排擠 ) 、職場上實在的威脅 ( 行惡者是上級 ) 等,讓人進一步了解具體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Catherine Sanderson在書中引用了大量心理學研究和科學數據,讓讀者徹底認識「旁觀者效應」的成因,又舉出不同場合:中小學、大學、職場上的例子,反映這個情況在不同的地方、場合、群體都不斷發生。

可幸的是,在大多數人都選擇袖手旁觀時,仍然有些人會鼓出勇氣,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向施惡的人說不,心理學上把這些挺身而出的人稱為「道德叛客」 ( moral rebel ) ,根據研究,「道德叛客」普遍都較有自信並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且較不在乎融入社群。

Catherine Sanderson 這本著作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方向和方法,鼓勵大家成為「道德叛客」。當中包括致力消除對他人的誤判,讓大家面對惡行時都能意識到其他人同樣反感,另外,我們可以嘗試找出與其他人的關係,加感親密感,從而提高出手相助的動機,例如曼聯球迷可以「足球球迷」的身份看待利物浦球迷 ( 而非「死敵球會」 ) ,只要發現對方屬於自己的圈子,我們更願意伸出援手。

在職場上 Catherine Sanderson 呼籲企業應聘請「倫理型領導人」,從上而下改善公司風氣,著重員工的道德水平,鼓勵他們舉報職場上的不當行為。


在今天講求功利、高舉個人利益的社會,要成為「道德叛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求《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一書可以成為我們選擇挺身而出的指南,讓我在結尾引用這本書最後的一段:

選簡單的路走是很誘人——佯裝不知,假設別人會出手。只不過,我們得承受做此選擇的後果,心知事情原本可因我們而有所不同,我們卻沒那麼做。

《為什麼好人總是袖手旁觀》P.256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註1:小悅悅事件發生於 2011 年 10 月 13 日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黃岐廣佛五金城, 2 歲女童王悅(乳名「小悅悅」)在陰雨天黑夜獨自跑出家門百米外後,先後被兩輛汽車撞傷倒地,最初路過的 18 名行人未及時施救,直至第 19 名任職清潔工的路人陳賢妹才救起小悅悅,她被送往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急救,並於同月 21 日淩晨宣告搶救無效離世。

註2: 2017 年 4 月 9 日,聯航快運 3411 號機在起飛前發生暴力事件,一名 69 歲的美籍華裔越南人杜成德在登機就坐後因拒絕將座位讓給臨時登機的聯合航空員工,遭當地航空警察蠻力拖拽出飛機並受傷,當時機上乘客未有制止。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