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堤之夏》 – 重走 2019 崩塌的夏天

Spread the support

以「反送中」運動作為故事背景,《崩堤之夏》是一本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推理小說,熟悉的原因當然是它以香港去年發生的事為大藍圖,陌生的則是作者的文句與用字一點也沒有「港式味道」。事實上,儘管作者是香港人,這本在台灣出版的小說,面向的主要讀者群可能是當地的人,這就可以理解為何一個地道的香港故事,讀上來帶點異地色彩。

故事由去年「 6.12 衝突」開始,到聖誕節完結,但實際關於抗爭運動的時序,則至 8.31 完結。當中的貫穿了多件重要事件,如:「 6.15 梁凌杰逝世」、「 7.21 元朗恐襲」、「 8.5 大罷工」、「 8.31 事件」等,部分角色更是以當中一些關鍵人物作為創作藍本(例如「 8.31 事件」中一對相擁失聲痛哭的男女在書中也有戲份),閱讀的時候讓人有種重新經歷 2019 年抗爭活動的體驗。

《崩堤之夏》的內容牽涉兩宗兇案,一人為抗爭者,另一人則為警員。剛畢業的大學生柴進賢是「反送中」抗爭常客,「 7.14 沙田衝突」後,他被發現凌晨時分浴血在黃大仙摩士公園的一個公廁內,當場死亡。警方雖然拘捕了兇手,不過柴進賢的朋友楚佩心卻認為事件另有內情,並懷疑警方牽涉在內。

作為一個「真香港人」,閱讀時對裡面的角色很容易有代入感,如果你是一個大學生,對於柴進賢這個角色或會有投射:出生在「藍絲家庭」,卻經常出現在示威遊行的現場,因政見問題與家人吵翻,故事中一些「藍絲言論」很多都似曾相識,警方的部署和行動也很符合現實,在敘述反送中的背景的部分,作者可以說是非常到位。

不過,若果返回故事本身,則略嫌過於粗疏。

(由於這是推理小說,我也先作聲明以下內容含有嚴重劇透)

首先,作為一個推理故事,內容可謂是過份理所當然,例如在幾乎沒有交流和徵兆的情況下,趙榛正竟從茫茫示威民眾中認出朱建玄,他與楚佩心的對談中,以足球比喻連場示威的部份也太過顯淺,沒有太大舖排,不夠深度。

另一方面,故事不合理的地方也頗多,當中趙榛正的殺人計畫巧合性太高,透過煽動「藍絲」來殺人的手段可以接受,但即使有人發現自己的資料被貼在牆上公開,也很難說服讀者這樣就起殺機,最多也只會是「拳腳架」,不足以致命,除非柴進賢曾與對方有激烈爭吵,但故事沒有提及有這個情況。

另一宗牽涉趙榛正的兇殺案,小說揭露真正的兇手是一個 14 、 5 歲的男孩阿星,我並不反對一個就讀中三、四的有能力殺死一個警察,但是兇手殺人後的反應也太過令人「佩服」,竟可以在四個月後如常公開與朋友見面,更討論自己殺人的原因,完全沒有膽怯、驚恐的表現,而是十分冷靜,其膽色和抗壓力極為異常,同樣地,作者沒有詳細交代阿星為何有這種過人特質,令讀者難以接受。

雖然《崩堤之夏》的故事部份較為失色,但也有令人啟發的地方,當中楚佩心就提到,今時今日的調查員是依靠科技來破案,即使福爾摩斯來到現代,也很可能是個「科技宅」,無用武之地,反之,即使資質欠佳,擁有公權力的人、機構掌握著龐大的資源,調查案件時自必得心應手,最明顯的就是利用軟件將手機破解,或是收集閉路電視片段,這些工作都只牽涉純粹的客觀事物,與主觀調查人員之個人能力沒有關係,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執法單位掌握的資源和力量。

與此同時,掌握著近乎無限資源的政權要殺人,也不需要親自出手,除了故事中提及的「立場」和「惡意」,「絕望」也可以成為兇器,回想去年,政權就是以一次又一次的強力打壓,把一個又一個香港人逼上絕望、萬念俱灰,萌生輕生的念頭,這種手比親手用刀、用槍更為殘忍,也令這個政權雙手顯得更加污穢不堪。

去年夏天,香港很多方面都出現前所未見的崩塌,我們一直以來相信的法治、公義、制度、文化、權利等各方面,就如一道崩潰中的河堤,以從未想像過的速度徹底消亡。不過,世界上所有的大變都是建基於大破之下,所謂先破而後立,攬炒並不是終結,而是一個過程,崩堤之後就是重建,無人知道過程有多長,無人知道黎明何時來,但長夜再黑,總有光時,要到絕望才望見希望在人間。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博客來上以 79 折選購《崩堤之夏》: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