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吶喊》 – 走過「熔爐」,我們還可以堅持下去

Spread the support

《無聲吶喊》(台譯《熔爐》)的故事或許給人一種無力感,主角們花盡他們的努力,甚至犧牲自己的家庭、事業,為的就是「公義」兩個字,雖然涉及性侵兒童的李江碩李江福兄弟,及輔導老師朴寶賢被判罪成,但李氏兄弟卻獲准緩刑,「公義」無法得到彰顯,特別是在審訊的過程中,飽受對方摧殘的聾人學生妍豆與琉璃克服恐懼,站出來反擊、姜仁浩不惜與妻子鬧出危機,但換來的卻是如斯結果,實在難免令人氣餒。

「堅持」面對最大、最可怕的問題,就是堅持到底不代表一定會得到理想中的回報,特別是書中主角們堅持的,僅僅是「公義」兩字。事實上「公義」這回事本來是不用爭取的,如果你相信人性本善的話,「公義」會於社會中自動呈現,可惜在現今爾虞我詐的時代中,「公義」彷彿成為歷史古玩,不在屬於這個世紀。

甚麼是「公義」?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不過從姜仁浩的角度來看,「公義」代表著每個人的尊嚴、人權都一樣,不應該因為李氏兄弟有權有勢,就可以免卻他們所犯下的滔天大罪;不應該因為學生是聽障人士,就要飽受性侵摧殘,公義社會上,每個人的價值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無聲吶喊》從大霧中開始,霧津這個地方,時刻都被霧所彌漫,這一種「霧」正正在反映人對公義的視而不見。霧津大部份居民表面上看來,都仿似不相信李氏兄弟會做出性侵聽障學生的禽獸行為,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反而他們十分清楚了解其暴行,只是刻意的對此視若無睹,就當自己活在「濃霧」中,一直欺騙自己看不了事實。

正如姜督察所說:

「如果長時間體驗過霧,就會看得見前面。對於那些認為世界一定要透徹明澄的人而言,霧就是障壁。反之,如果接受世界本來就有霧的話,反而會覺得沒有霧的日子是意外的禮物。」

其實大家都很清楚濃霧背後的赤裸裸的真相,只是一直以來大家被霧所籠罩,久而久之,大家好像適應了這種「能見度」,習慣了看事情時「不妨濛一點」,漸漸地便會適應社會上這一種扭曲的價值觀,到了最後有人敢於出來吹散面前的濃霧,才驚覺原來世界是這樣子。

不過適應濃霧,並不代表接受濃霧,徐幼真花光努力,欲達成旁人眼中沒有用的事,她回應:「我從來不想改變世界,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而奮戰。」在世界洪流中掙扎、堅持,為的並不單是改變社會,而是實踐自我的一個過程。這本書的台譯名稱為《熔爐》,走過「世界」這個偌大的「熔爐」,我們還可以保留自我嗎?

P.S.總覺得自己看書的時候十分合適,我於2016年10月看《無聲吶喊》,這段時間剛好發生「康橋之家」事件,令人體會更深。

instagram
Facebook

推介指數:☆☆☆☆


Spread the support

Recommend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