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證據來自泰迪的好拍擋恰克 ( Chuck Aule ) ,書中描述他雙手光滑,並不似是一個聯邦探員擁有的雙手,電影亦把他解除手槍時的笨拙影像呈現,反映恰克並不是經常接觸槍械,亦符合他作為醫生的背景。
《隔離島》(《不赦島》) – 我們需要赦免自己的罪
大家也知道這個故事是一個開放式結局,即結局其實由觀眾基於已知的線索下自行「想像」,不過總有些人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對方身上,硬要在對方的意見中挑骨頭,這也太過霸道和無謂了,所以我只想分享我對這個故事我看法,並不是強要大家認同我的解讀,畢竟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想法,對同一件事也自然不同的見解。
《挪威的森林》 – 綠的愛情觀
若要說《挪威的森林》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我可以毫不猶豫的選擇綠。這不只是被她的爽快吸引,更是欣賞她對愛情的那份任性和固執,對於綠來說,「愛情」就是「任性」,她需要的愛,就是一種愛人給予她「任性的專利」。
再看《挪威的森林》——推測直子自殺的原因
首先想分享的是第一次萬般不能理解,到了現在總算(自以為)明白的事——直子為甚麼要自殺?依我看來,直子的死其實是無可避免,即使是木月自殺前,似乎就注定她會落得這種下場。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 閱讀就是一敞旅程
毫無疑問,《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一部後現代小說,說它是小說,它有文學評論的目的;說它是文學評論,它又有散文的簡而精;說它是散文集,它又有小說的情節結構,或者把它總結為「評論小說的小說」更為恰當。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 做人要講理性,但別做李天命
說句實話,《李天命的思考藝術》這書真想一顆☆都不給它,部份原因書中內容有關,但更大的原因是李天命這個人本來就令我感到厭惡,他不可一世的態度或被其信徒稱為「有型」,但對我來說就只剩下反感。
《無聲吶喊》 – 走過「熔爐」,我們還可以堅持下去
《無聲吶喊》(台譯《熔爐》)的故事或許給人一種無力感,主角們花盡他們的努力,甚至犧牲自己的家庭、事業,為的就是「公義」兩個字,雖然涉及性侵兒童的李江碩李江福兄弟,及輔導老師朴寶賢被判罪成,但李氏兄弟卻獲准緩刑,實在難免令人氣餒。
《酒徒》 – 在「新世紀下」,我們都是「新世紀病人」
關於《酒徒》的寫作手法分析、評價有很多,自問自己不是、也沒有資格當文學批評家,只好以故事內容書寫我的感受。看完《酒徒》,感到沉重;從小說世界回過神來,感到無奈。
《渴望》 – 渴望犯罪
《渴望》(果てしなき渇き)是台灣的譯名,電影版曾於2014年在香港上映,當時本港的電影譯名為《渴罪》,我更喜歡這個譯法,直接了當的說出人類內心存在一種「渴望犯罪」的基因。
《我們》 – 自由與幸福
「世界上有兩個樂園,人們有權選擇:沒有自由的幸福,或是沒幸福的自由。」(There were two in paradise and the choice was offered to 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