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芥川龍之介其中一部遺作,《河童》描述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不論是道德、兩性關係、戀愛、法律、宗教也截然不同的國度,有人認為這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國,不論是或否,芥川筆下的「河童國」對讀者來說確實帶來反思,想像現實以外、另一種社會型態,從而對照我們身處的現實社會。
日本文學
《金閣寺》 – 極致的「美」存在於人的幻想
不能懷疑《金閣寺》整個故事都在圍繞著「美」這個命題,小和尚溝口最後因對美的執著,而選擇火燒金閣寺。「美」是人類文明、文化一直所追求的事,她代表著最高的準則、標準。
《戀愛的薩姆沙》 – 《變形記》 Reverse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七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是台灣版獨有的《戀愛的薩姆沙》,雖然這個故事有點偏離「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這個主題,整個故事吸納了《變形記》中荒誕,同時平淡地表現出愛情的萌芽,讀起上來相當舒服。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 最孤獨的人
在未有任何先兆下開始閱讀《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原以為是一個中篇故事,打開後才發現是一個由七個短篇故事組成的小說集,撇除只有台灣本才有的《戀愛的薩姆沙》,其餘六個故事所圍繞的主題就正正是「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獨立器官》 – 總有一個人,總能令你失去自尊
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有一個叫《獨立器官》的故事,講述一名堅定的「獨身主義者」渡會醫生之故事,他不相信愛情,只與不同的有夫之婦保持肉體關係,同一時間他可以與數名女伴「交往」,直到有一次遇上一位「特別的」人妻,終於墮入愛河,同時踏上不歸路。
《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 – 人生的意義就在身邊
「人生的意義」這個命題聽落十分老套,但卻持續困擾著不同時代的人,《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也離不開對相關問題的探討,閱讀它時經常有另一本書在腦海中浮現,這本書的立論與《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十分相似,甚至可作互相解釋,闡述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挪威的森林》 – 綠的愛情觀
若要說《挪威的森林》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我可以毫不猶豫的選擇綠。這不只是被她的爽快吸引,更是欣賞她對愛情的那份任性和固執,對於綠來說,「愛情」就是「任性」,她需要的愛,就是一種愛人給予她「任性的專利」。
再看《挪威的森林》——推測直子自殺的原因
首先想分享的是第一次萬般不能理解,到了現在總算(自以為)明白的事——直子為甚麼要自殺?依我看來,直子的死其實是無可避免,即使是木月自殺前,似乎就注定她會落得這種下場。
《渴望》 – 渴望犯罪
《渴望》(果てしなき渇き)是台灣的譯名,電影版曾於2014年在香港上映,當時本港的電影譯名為《渴罪》,我更喜歡這個譯法,直接了當的說出人類內心存在一種「渴望犯罪」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