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香港是一個「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 ( A borrowed place on borrowed time ) ,《什麼都沒有發生》中的主角張得志,肯定會認同這個說法,這是一個典 …
《暴政》 – 抗爭者的心靈雞湯
Timothy Snyder 於 2017 年出版《暴政》時,針對的對象是新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提醒國民要小心這位「狂人總統」會把美國帶入極權的國度,當事,大概沒有人想到,書中寫的 20 堂課 …
《World War Z》 – 任何體制也會隱瞞真相
在「武漢肺炎」肆虐全球期間閱讀《World War Z》,可算是非常合適的時間,巧合地,書中令感染者變成喪屍的「活屍病毒」,源頭也是中國,這可算是作者的先見之明。正如這本書的副題「政府不想讓你知道的事」一樣,不論是民主還是獨裁政府,或是任何體制,在面對一些大災難,或是無法控制的局面時,第一件事都是嘗試隠瞞、不希望讓民眾了解細節,有時候更會發佈或助長假消息流傳,讓民眾以為一切安好。
《金閣寺》 – 極致的「美」存在於人的幻想
不能懷疑《金閣寺》整個故事都在圍繞著「美」這個命題,小和尚溝口最後因對美的執著,而選擇火燒金閣寺。「美」是人類文明、文化一直所追求的事,她代表著最高的準則、標準。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 封閉社會成就的絕望悲劇
電影《出埃及記》告訴我們:「當事情荒謬到某一個程度時,就沒有人會相信;但這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林奕含透過小說提醒我們,當有些悲劇到了極端的程度,不代表它不會在現實世界發生。《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絕對是一個悲劇故事,而且是一個極端的悲劇。
《飢餓遊戲》 – 離開了競技場,我們還是一顆棋子
「飢餓遊戲」這個名字雖然有點普通,但絕對能簡單、直接把「施惠國」 ( Panem ) 設計的生存遊戲描述出來,而這個遊戲從開首已超出競技場的範圍,整個大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巨型的競技場,在競技場內,參與者只是一隻隻棋子,競技場外,他們同樣受人擺佈著。所有人都是飢餓的,大家對不同的慾望帶有渴求,最終弱者通通成為強者實現願望的工具。
《上流寄生族》 – 絕望的階級定型
《上流寄生族》講述一個長居「半地底」的四口家庭,因為在朋友的介紹下,沒有考上大學的長子金基佑獲上流家庭朴家聘用為補習老師,基佑一家透過「奇謀妙策」,最終讓一家四口一同在朴家工作:爸爸金基澤擔任司機、媽媽忠淑擔任管家,妹妹金基婷則為小兒子朴多頌補習美術,一家四口過著「寄生」的生活。
兩個瘋子的自白:談《狂人日記》與《瘋人手稿》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與中國近代文學巨匠魯迅,雖然身處於地球的彼岸,而且相差近一個世紀,不過,彼此的作品中都曾經以「瘋子」的角度敘述故事,無獨有偶,兩個故事都是透過主角即——瘋子所書寫的日記或手稿寫成,可算是兩大文學家的默契。如果說要嘗試了解和認識一個人,我們必須代入他的想法當中,《狂人日記》與《瘋人手稿》正正給予我們很大的想像空間和機會,嘗試了解一位瘋子的內心世界。
《北京折疊》-當低端人口連被剝削的價值都沒有時
《北京折疊》描寫的是一個極端階級化以及不平等的國度,人們一出生就注定被劃分,除了家庭、財富、人際關係等因素,就連最基本所得到的時間也不平等。在普通社會中,即使人與人之間的階級有差異,他們都可以透過時間和努力去盡力爭取改變,不過《北京折疊》中,這個方向並不存在。
《少年維特的煩惱》 – 失戀絕對不能看的書
若果有人問我失戀時應該看甚麼樣的書,答案可能會因人而異,可能是《戀人絮語》,又或者是《 Essays in Love 》,甚至乎是史兄的幾本散文,但若果問到失戀不應該看的書,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肯定,《少年維特的煩惱》絕對榜上有名。